迈企微信客户端 关闭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2012年IPO焦点舆情全扫描
2012年IPO焦点舆情全扫描
发布时间:2013-01-16   浏览次数:4862

2012年IPO概况

2012年共有225家企业上会,其中176家通过审核,37家被否决,6家暂缓表决,6家取消审核。全年过会率为78.22%,与2011年76.81%的过会率基本持平。然而从上会公司的数量来说,2011年有345家企业接受审核,2012年相比2011年下降了三成。主要是2012年8月以来只有4家企业上会,数量锐减。

去年全年共发行新股150只,实际募集资金约926亿元。对比2011年,新股发行数量缩减了近46%,募集资金更是大幅缩水64%。IPO节奏放缓的同时,企业上市热情却依旧不减。截至2013年1月4日,有882家企业排队等候上市。

图1 2012年上市公司审核结果分布

 

 

图2 2012年IPO公司募资情况

 

 

图3 年度十大热门IPO公司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以2012年所有进入IPO审核阶段或者有传言将IPO的企业为统计样本,计算出IPO公司舆情热度指数。IPO公司舆情热度指数是在对境内外报刊、门户网站、主流微博平台,以及论坛股吧等多个信息源监测的基础上,通过新闻媒体报道数量、网络转载数量、微博数量以及舆情分析师评分等多项数据,经由加权计算得出。

2012年十大热门IPO公司

新股审批和发行环节成热点

浙江世宝洛阳钼业 在发行期间都牢牢占据了各大财经媒体的头条,这两家公司都是从H股回归A股。洛阳钼业发行募集金额由36亿元缩减八成至6亿元,定价腰斩。而浙江世宝募集金额由预计的5亿元降低为3870万元更是令市场大跌眼镜,甚至有网友评论质疑能否覆盖发行费用。低市盈率、低发行价的公司使得投资者大量涌入,由于洛阳钼业上市首日就被爆炒,监管部门有关人士在浙江世宝上市前还表示不希望爆炒一幕重演,然而浙江世宝首日上涨626%,创下多项纪录。

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去年五月过会之后被媒体曝光存在虚假陈述、关联交易等问题,公司终止发行,后来被证监会立案稽查。这是创业板首家在过会之后被叫停的公司,这也体现了舆论对新股发行的监督力量。此外,监管层对投行、审计机构等相关中介方的后续处理也受到各方关注。

舆情热度高,持续时间长

人民网 作为A股第一家上市新闻网站以及整体上市的媒体企业而受到舆论关注。俏江南是很多消费者钟爱的餐饮品牌,然而其资本市场之路却一直不顺。去年年底媒体爆出董事长张兰改国籍的消息,后来才知是为了境外融资。来伊份年中被央视曝光的蜜饯事件延续数月,这或许也是影响其上市进程的因素之一。中国核电和中国邮政速递都由于预计募资额较大而引起股民关注。乔丹体育过会已经一年,却因身陷和美国球星乔丹的诉讼而延缓了发行。

图4 年度IPO热门关键词

 

IPO

年度热门关键词

信息披露

3月3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意见并广泛组织座谈。4月28日正式发布指导意见。本轮改革的中心思想是进一步推进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发行制度建设,淡化监管机构对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断。

去年2月,招股书预披露时间从上会前五天提前到上会之前一个月;5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有关意见》,明确了发行人、会计师、保荐机构对IPO财务信息披露的责任,发行人为信披第一责任人。年末证监会启动IPO公司年度财报专项检查,针对一直以来被舆论诟病的财务信息失真、虚假及欺诈发行上市。

一系列针对信息披露的IPO新政都引发了市场的热议,公众普遍给予积极评价。预披露时间延长可以有效增强对拟上市公司的舆论监督,提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防止作假公司欺诈上市。

业绩变脸

新股业绩变脸现象由来已久,很多企业为了上市刻意粉饰业绩,但是上市之后利润大幅下滑,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证监会多次表示,对于业绩变脸背后涉及的财务造假、利润操纵、虚假披露及保荐机构“荐而不保”等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必将依法查处。证监会副主席姚刚也指出,要推动投资者通过民事诉讼向公司追偿因公司披露虚假信息而遭受的损失。

近日证监会公布了对两家上市公司及其保荐机构的警示函,并对相关保荐人采取“3个月内不受理其出具文件”的监管措施。这个举措得到舆论普遍支持,但有很多网民评论认为处罚力度还不够,起不到警示作用。

行业市盈率25%

去年5月底,证监会发布《关于新股发行定价相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行业市盈率比较口径,规定发行定价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25%情况下的相关程序及信息披露要求,被业界统称为新股定价“25%规则”。9月,监管部门又出台行业归属政策,要求拟上市公司须明确所处行业并精确到最细等级,避免行业归属不清诱发的取巧定价。“25%规则”一出即被舆论认定为是新股定价的“天花板”,对此证监会解释称,“25%规则”是补充信息披露的触发点,而非行政手段管制。

堰塞湖/分流

去年年末,在A股排队等候上市的企业达到800余家,市场如何消化堰塞湖成为去年四季度媒体对新股报道的主要议题。或去新三板,或去境外上市,或撤回申请,几项分流措施的利弊和可行性都被财经媒体、意见领袖、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广泛论述。

新三板本来可以有效减轻A股市场新股拥挤的压力,但由于其融资能力有限而导致许多企业并不积极,此外转板机制是否完善也是企业考量的重要因素。证监会前段时间出台新规定放宽了对企业境外上市的限制,然而近年来,海外中概股频遭做空,香港也曾因某内地公司招股文件披露不实而开出巨额罚单,因此市场评论,境外上市,打铁还需自身硬。撤回申请方面目前已见成效,据证券时报统计,去年尚未经发审委审核就主动申请终止或中止排队候审的企业合计达89家,多数和业绩下滑有关。目前开展的对在审企业的财报专项检查,有可能会再刷掉一批财务造假的不合格企业,而这也是最令中小投资者支持的做法。

停发新股

去年7月份开始,放缓甚至暂停新股发行的呼声不绝于耳。天涯论坛一度出现数万名股民大签名要求停止IPO的帖子,点击量达到数十万次。9月18日成都市民举行反日游行,在游行队伍中竟然有人打出了“停发新股、拯救股市”的条幅。9月27日午间,有传言称证监会将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暂停新股发行,午后大盘即大幅拉升。随后证监会就此做出了澄清。此外,每当传出有大盘股拟登陆资本市场的消息,都会引发舆论的热议甚至部分股民的不满,这些都体现了市场和投资者的焦灼心态。

针对“停发新股”的呼声,监管部门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停发新股是一种行政管制行为,应当尽可能避免采取这类措施,从过往经验看,停发新股并不能对市场环境有实质性改善。

2013年年初,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在答复投资者关注问题时再次指出,新股发行的规模和节奏以及限售股解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场资金的需求量,理论上说与股市的涨跌没有必然联系,更不是引起股市不好的根本原因。

瘦身发行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启动以来,中心思想是减少行政干预。但是市场传言,去年舆情热度最高的两家IPO公司洛阳钼业浙江世宝 都在发行定价中受到监管层的窗口指导。最终因为发行价较询价低很多而被认为价格划算,上市首日遭到爆炒。洛阳钼业首日上涨221%,浙江世宝更是暴涨626%令市场瞠目结舌,而此后获利游资出逃,股价大幅下跌又使得追高的投资者深套。对此,一些学者认为,如果真的为求降低“三高”而进行人为干预,这可能会导致一二级市场失衡,IPO仍需要回到市场化定价。

有偿沉默

经济观察报的《“贫穷”的董事长》和财新传媒的《IPO有偿沉默》系列报道由于揭露了企业上市过程中的灰色产业链而广受关注。筹备上市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为了税收优惠和补贴而对各级政府进行“打点”,另一方面还要疲于应对一些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恶意敲诈。

报道刊发后在微博等自媒体渠道引发较多讨论,一些拟上市公司人士表达了不满,而证券监管部门、新闻管理部门对此也有一些表态。舆论普遍认为,媒体监督绝不能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上市公司呼吁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更有人提出,谁来监督媒体?

图4 IPO公司舆论关注点

 

IPO

公司舆论关注要点

虽然监管层去年以来数次强调未来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淡化对盈利能力的判断,但和2011年一样,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仍然是媒体报道的重点。许多媒体会直接引用公司招股书中的风险因素分析进行报道,包括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政策变动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等,宏观经济整体减速也使得许多行业去年境况一般。通常来说,这些基于公开信息的新闻报道不会对公司上市造成实质阻碍,除非是一些在举报线索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产生的深入报道。

很多拟上市公司的股东是知名人物或者上市公司,如去年的“白卷英雄”张铁生入股禾丰牧业、农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入股雪浪环境等,都成为公众谈资。比起深度报道,此类新闻制作耗时较少,转载率高。尤其在去年IPO公司排队名单披露之后,可供选材的公司数量大大增加,由此公司知名股东的相关报道增多。历史沿革和关联交易近年来一直都是媒体IPO报道的重点关注范围。产品质量方面,公司若干年前被行政处罚的记录会被媒体检索到并重新刊出。

PE腐败问题由来已久,近日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在答复投资者提问时再次表示PE腐败虽然在立法层面尚无明确界定,但对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十分有害,应当坚决予以杜绝。财务方面包括应收账款过多等等,一般都已经提示在企业招股书中。此外,媒体对IPO公司的报道还包括规范运作、独立性问题、虚假陈述等等。

IPO舆情传播特点

财经媒体引导舆论监督

去年以来,IPO预披露新政实施。财经专业媒体在更充裕的时间环境下,推出了多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深度调查报道,这些报道很可能对部分公司的IPO进程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公司IPO上市申报材料都是经多家专业机构之手产生,一般性的质疑通常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而财经专业媒体则在深度调查方面有独特优势,可以在有明确线索的情况下,投入较高的人力、时间、资金成本来完成一篇报道,这也是普通网友通常难以完成的。据观察,部分在IPO舆论监督方面表现突出的媒体,也屡屡再获相关方面的举报信息,从而推出新的监督报道。亦有新的媒体也参照其做法,对IPO报道投入更多资源,也推出了较具影响力的监督报道。

普通网民跟随政策和媒体议题

目前新股发行仍属于较为专业的领域,普通网民并没有对此形成大范围讨论。一些专业的投行论坛,会有业内人员进行业务交流以及招商合作探讨。在微博领域,一批注明自己为投行领域的人士或者微博名为“投行xx”的用户专注于IPO的讨论。而普通网民关注的主要是发新股对于市场资金面的影响以及较为知名的拟上市公司,这部分人群以看到新闻后参与评论为主,而不主动发起话题。

媒体报道范围更广泛

证监会扩大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范围之后,媒体报道的取材更为广泛。此前,公众只能在发审会召开前五天,通过证监会预披露了解拟上市公司的情况和进程。2012年2月开始,证监会提前预披露时间并公布IPO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处于初审、落实反馈意见等阶段的公司也能为公众所知晓。与此同时,北京、河南、山东等多地证监局开始公布拟上市公司辅导备案信息,媒体把比以前更多的精力投入了对在证监局备案或者环保局进行环保核查的公司的报道。

知名公司上市计划受关注

虽然去年下半年以来IPO市场较为冷清,上会和发行的公司数量大幅下降,但排队企业仍在增加。在没有新增更多预披露招股书公司的情况下,媒体都增加了对排队企业的关注和报道。这其中一些知名企业就格外受到舆论关注,如中影股份和上影集团争当“第一支中国电影国有股”,核电巨头中国核电进入IPO初审,中国核建通过环保初审,以南方出版传媒 、知音传媒为代表的文化传媒类公司冲击上市等等。